春天乍暖还寒,也是流感及一些传染病的高发季。2月14日,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举行的“基层中医药服务惠及百姓健康”专题发布会上,中医专家从饮食、作息、运动、情志调理等方面,为不同人群提供春季养生建议,并针对儿童及老年人常见健康问题提出中医药干预措施。
春季养生 注重养肝健脾、润燥防寒
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张晋表示,中医认为,春季阳气升发,与肝相应。如果肝血不足,人就容易出现疲乏困倦;如果疏泄失调,就会出现肝气郁结,同时也有可能出现肝火上炎,甚至影响到脾胃,需注重养肝健脾、润燥防寒。张晋从四方面提出建议:
饮食调养:少酸增甘,润燥护脾。春季宜选择辛甘发散的食物以助阳气升发,如香椿、萝卜、荠菜等,避免过量食用酸涩食物(如山楂、柠檬)抑制肝气。推荐两款食疗方:一是青丝烙:青萝卜、胡萝卜切丝,加面粉、鸡蛋及白芷煎成饼,可健脾祛湿、行气消胀;二是三皮饮:萝卜皮、橘皮、梨皮煮水饮用,可润燥止咳、消食行气。针对春燥,建议食用藕和马蹄,脾胃虚寒者可搭配小米粥或南瓜粥以护脾。
作息调整:夜卧早起,避风防寒。春季宜“夜卧早起”(尽量晚11点前入睡,早7点前起床),借助阳光升发阳气。外出需注意“春捂”,尤其保护头颈、肩背部,避免倒春寒侵袭。过敏体质者建议佩戴口罩。
科学运动:梳头导郁,升发阳气。推荐太极拳、八段锦等轻柔运动,避免过度出汗。晨起梳头120下可疏通头部经络,重点按摩百会穴(提神醒脑)、四神聪穴(改善失眠焦虑)及神庭穴(缓解头晕鼻塞)。
情志调理:疏肝解郁,静心养神。春季易肝气郁结,推荐饮用“三花茶”(玳玳花、玫瑰花、白梅花)疏肝行气。保持心态平和,避免情绪波动过大。